近日,渝中區大坪派出所偵破了2個自配鑰匙、專開卷簾門、入室作案的盜竊犯罪團伙,抓獲犯罪嫌疑人10余人,共破獲毓盜竊案件85起,步案金額高達34萬多元。從嫌疑人頻繁作案得手、且無一起被現行捉獲的嚴峻現實來看,我們的防范工作面臨新的課題。
商家卷簾門,意成一擺設。在這85起盜竊案中,除1起案件是盜竊居民家外,其他案件均是作案人通過自配鑰匙,趁夜深人靜之時打開商家的卷簾門鎖,而后如老鼠搬家一樣,將門市里的東西洗一空。據作案人交待,他們事前配制了各種類型的鑰匙,作案時用這些自配鑰匙輕而易舉就能將卷簾門鎖捅開。在他們的記憶中,還沒有打不開的卷簾門鎖。偌大的一扇卷簾門,一個小小的鎖孔便成為它安全的"命門"。如何提高其安全技術性能,是生產廠家和監制部門應盡快著手形容和解決的問題,否則,卷簾門便只能防君子,而不能防小人,成為一個擺設而已。
自已不守,巡邏不至;賊門"惦記",商家倒霉。被盜的門市大都為私人租用,沒有一家晚上有人照看,店家晚上把店門一關,要到第二天早上才來。而目前民警帶聯防隊員巡邏的密度和范圍又遠沒有達到讓人高枕無憂的程度。于是,賊們想偷哪兒就偷哪兒,以至像解放碑周邊這樣繁華的地區,賊們也敢在眾目睽睽之下進入店門市,盜竊作案。
對違法犯罪前科人員的管理失控,使和類似案件頻繁發生。何正杰,宋儀偉,李舟等11人自2001年糾集在一起,先后在渝中區、北碚區、九龍坡區等地用自配鑰匙盜竊作案70余起。該團伙中有不少人在1999年就采用過同樣的方法盜竊作案,只因為當時他們都未滿18周歲,而受到從輕處罰。有3人作案時還正在緩刑期。這些人都有犯罪前科,出獄后很快便糾集在一起吸毒。為籌集毒資,便重操舊業。令人遺憾的是,一系列的管理和控制措施并未真正落到實處,甚至他們何時從監獄回的家、回家后又做了什么、與什么人交往等情況,人們都不甚了解,預防他們重新犯罪往往是一句空話。
對暫住人口存在著重辦證、輕管理的情況。7名分別來自不同地方的農民,因為租了同一間屋,住在同一屋檐下,同樣不想吃苦流汗,但卻想發大財,便糾集成為盜竊團伙。他們以私人旅館為窩點,晝伏夜擊,大肆進行盜竊。僅2001年6月25日就在渝中區新華路一通訊門市盜竊了價值2萬多玩的手機和BP機。而他們所租房屋的房東鄭某,又不是真正的房主。他于一年前將房租下來,而后開了這家私人旅館,房屋治安管理證就掛在墻上,租房的人也大都辦了暫住證,卻沒有人對租賃房里那些來路不明的東西表示過懷疑。直至2名犯罪嫌疑人在銷臟時被抓獲,民警循線追蹤,才發現了這個已存在了一年多的犯罪窩點。防范,無疑是一個常說常新的話題。無論是技防還是人防,無論是老辦法,還是新思路,最關鍵的是要落實。如果上述能比較好地得到解決,也許這些盜案就不會發生了。
文章來源:中國警務報道